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中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主流理论,它描绘了宇宙从一个极度炽热、致密的奇点诞生,并不断膨胀、演化的过程。
科学家们认为,宇宙起源于约 138 亿年前的一个奇点。这个奇点拥有无限大的密度、温度和曲率,却没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,所有已知的物理定律在奇点处都失效 。
在某一时刻,奇点发生了剧烈的爆炸,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和辐射,空间和时间也随之诞生。从那时起,宇宙开始了不断的膨胀和冷却,在这个过程中,各种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逐渐发生,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元素、分子、星系、恒星、行星等天体。
宇宙大爆炸理论并非凭空猜测,而是有一系列观测和实验数据作为支撑。
例如,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,这是一种均匀分布于整个宇宙空间的微弱电磁辐射,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后遗留下来的热辐射,其频谱具备热辐射特征,温度均匀,约为 2.725K,这与大爆炸理论预测的宇宙早期热平衡状态高度相符。
宇宙红移现象也是重要证据之一,天文学家观测到遥远星系的光谱普遍存在红移,即光线的波长变长,频率变低,表明这些星系正在快速远离我们,且星系退行速度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成正比,这意味着宇宙在不断膨胀,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观测基础。
此外,原初核合成理论预测了宇宙中氢、氦以及少量锂等轻元素的相对丰度,与实际观测结果相匹配,也进一步支持了该理论。
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,“无中生有” 并非是违背科学常理的幻想,而是有着深刻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的科学概念 。这一解读的关键在于理解真空零点能和量子涨落这两个重要概念。
真空零点能是量子力学中一个奇特的概念,它表明即使在绝对零度(理论上最低的温度,此时原子和分子的热运动停止)下,空间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本底能量,这种能量是量子系统的基态所具有的最低能量,无法被完全移除 。
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,能量和时间的测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,即:
这意味着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,能量可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,从而导致真空中会随机出现微小的能量涨落。
量子涨落就是基于这种不确定性原理产生的现象。在微观世界的量子真空中,并不是一片寂静和空无一物,而是不断有虚粒子对(例如电子 - 正电子对)在极短的时间内随机产生,然后又迅速湮灭 。
这些虚粒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就像是从真空中 “借取” 能量,然后在极短时间内 “归还” 能量,整个过程符合不确定性原理。虽然单个量子涨落事件非常微小且短暂,但在整个宇宙的广袤空间和漫长时间尺度上,这些涨落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。
卡西米尔效应是量子涨落存在的一个重要实验证据。
1948 年,荷兰物理学家亨德里克・卡西米尔提出,如果将两块不带电的金属薄盘在真空中平行放置且距离足够近,由于金属盘之间和外部空间的量子涨落存在差异,会导致金属盘之间产生一种微弱的吸引力,这就是卡西米尔力。
在金属盘之间,由于空间限制,较长波长的虚粒子无法存在,而金属盘外侧的空间则允许各种波长的虚粒子存在,因此外侧虚粒子的能量涨落大于内侧,从而产生了一个指向金属盘内侧的压力差,即卡西米尔力 。
1996 年,物理学家首次对卡西米尔效应进行了精确测定,华盛顿大学的 Lamoreaux 及其学生 Dev Sen 的实验结果与卡西米尔所预测的力相差不超过 5% ,此后,其他科学家的实验也进一步验证了卡西米尔效应的存在,有力地证明了量子涨落的真实性。
配资114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