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1年12月,日军再次对长沙发动猛烈进攻,攻势强大。面对这样的威胁,薛岳没有选择退缩,反而决定主动出击。他摆出了自己独创的“天炉战法”,誓言要将日军困于长沙,使其成为瓮中之鳖。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,国民党军宣布了大捷的消息,国际舆论也纷纷表示称赞。《泰晤士报》更是用“这场胜利带来了黎明的曙光”来描述中国军队的英勇。然而,记者们在访问战区时却提出要看战俘,国军的回答却令他们愣住了:“没有。”这不禁让人质疑,长沙大捷的“歼敌”数字到底有多少水分?日军真的是全军覆没了吗?
1941年12月24日,长沙外面阴云密布,寒风刺骨,战场的硝烟弥漫。长沙再次成为了焦点,这已经是中国军队和日军的第三次较量。此次日军进攻长沙的指挥官是阿南惟几,日本天皇信任的将领之一。他带领4个精锐师团,合共11.5万人马,誓言以最快速度攻占长沙,摧毁国军的抵抗力量,为深入中国南方打开道路。尽管日军气势如虹,但薛岳早已深谙战争的艺术,他不慌不忙,采用了自己多年来总结出的“天炉战法”,巧妙布阵,引诱日军进入预设战场。
展开剩余76%薛岳并非空想,经过多次战斗,他发现国军之前的阵型布局存在很大问题。传统的“一字长蛇阵”使防线过于分散,导致日军轻松突破,随后造成大规模溃退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薛岳决定采取“反八字阵”,即两翼后撤,中央故意留出空隙,诱使敌军深入,待日军进入预定范围后,两翼合围,形成致命包围圈。这个战术无疑是薛岳多年战斗经验的结晶。
随着日军的逼近,战斗愈加激烈。12月31日,日军的前锋已进入长沙外围,薛岳决定发动反击,他下令预备队出击,围攻日军两翼。长沙外围的汨罗江和捞刀河成了关键战场。此时,日军内部陷入混乱,阿南惟几意识到继续进攻已经毫无可能,唯一的选择便是撤退。1月4日,日军开始全面撤退,直到1月15日,战斗才算彻底结束,中国军队成功保卫了长沙。
尽管最终胜利,长沙会战中的日军战损数字和国军报出的“歼敌3万至5万”大相径庭。许多人开始怀疑,这个数字是否夸大了事实。战报的真实性值得探讨,因为国军常常将战场上发现的日军尸体也算在歼灭数里,而有些数字还在逐级上报时被“加码”,从5000人到2万,战报数字不断膨胀。外国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,虽然国军报告声称歼敌3万,但却看不到一个日军战俘,这无疑让人对“全歼”之说产生疑问。
更令人疑惑的是,日军的伤亡统计数据远低于国军所报的数字,日本官方数据显示伤亡约5184人,死亡1670人,远远少于国军的战报。而日军主力撤退后,仅仅几个月便恢复了战斗力,显然并未遭遇决定性的打击。这些都让人对战报的准确性产生疑虑。
但无论如何,长沙会战的胜利不能被抹杀。虽然战报的数字可能被夸大,但最重要的是,中国军队顶住了日军的攻势,成功守住了长沙,避免了更广泛的战略灾难。这场胜利不仅稳住了南方战线,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。特别是在当时世界战局低迷的背景下,这场胜利给全球抗日力量带来了希望的曙光。
长沙会战的意义不止于此。它打破了日军的“速战速决”幻想,证明了中国军队并非易于征服的对象。此外,薛岳作为指挥官的表现也为人称道。他灵活应变、指挥得当的“天炉战法”是战斗胜利的关键之一。尽管战报的数字有失公允,但薛岳无疑是中国抗战史上不可忽视的英雄。战后,日军并未放弃,他们调整了战术,继续准备对中国展开新的进攻。而中国军队也在这场胜利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为以后的战斗奠定了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114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